牡丹文化(上篇)
来源:本站编辑  时间:2016/04/22 00:00  

一、牡丹“国色天香”的由来

据传唐朝太和年间,一年暮春之日,唐文宗在宫内欣赏牡丹。当时身边跟着几位画家,当皇帝看到喜欢的景致时,他们就及时画下来,便于皇帝日后欣赏。赏花时,唐文宗问画家程修己: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为首?程修己回答:中书舍人李正封云: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文宗听罢赞不绝口,便称赞牡丹国色天香,从那时起,牡丹便有了这样一个天下闻名的美誉,也成为文人画家常用的词句,尤其是画家喜欢将自己的作品命名为《国色天香》。


二、牡丹的传说和典故

相传牡丹是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奉命下凡助大禹治水时,向大禹求爱,遭到拒绝后,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眼泪一滴滴落在大地上,幻化出了一棵棵鲜艳的牡丹。这是牡丹的由来之说。

(一)洛阳牡丹传说

而有关牡丹的传说中,不得不提的是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相传武则天称帝,为在严冬之日游乐上林苑,连夜下诏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日早晨,上林苑果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唯牡丹不从。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牡丹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的牡丹连根拔出,贬至洛阳。《全唐诗》里录有《腊日宣诏幸上苑》一诗,前面并有小序:“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显示出牡丹“姿丽质足压群芳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

(二)汉牡丹传说

河北柏乡县流传着汉牡丹的传说。相传,两汉之间王莽逐杀刘秀,刘曾避于弥陀寺内,因寺庙坍毁,难以藏身,幸有牡丹、芍药繁茂盛蔽,保他躲过此劫,刘感而叹之,留下咏牡丹诗一首:小王避难过荒庄,井庙俱无甚凄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得。1937年侵华日军为独霸名花,曾两次兴师动众,深掘数尽,欲移汉牡丹至日本,但均告失败。汉牡丹遭此毁掠,数年不发。而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却息而复萌,故谓之“名花不向敌寇开”。传说中的汉牡丹被赋予了民族气节,甚至“花开知国事”的灵性神韵。

三、牡丹与名人

(一)武则天贬牡丹

武则天贬牡丹的故事广为流传,《事物纪原》卷10中有下面一段文字:“武后冬日游上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故言牡丹者,以西洛为魁首”。明朝的小说家冯梦龙更把这一故事写的栩栩如生。武则天贬牡丹是否真有其事?诗句倒是真有,故事则纯属虚构。

此诗句为《腊日宣诏幸上苑》,确系武则天所作,被收录在《全唐诗》中。此诗写于公元691年,已是武则天在洛阳建立“大周”的第二年,怎么会有武皇从长安将牡丹“贬于洛阳”之事?而且,武则天写此诗也并非真要花开,而是借此事树其女皇权威罢了。

其实武则天是一位非常喜欢牡丹花,并对牡丹花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据舒元舆《牡丹赋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栽焉”。这说明,武则天的家乡早有牡丹,而且品种比皇家园林中的还好,是武则天下令将其移栽到宫中的,后来,武则天在洛阳建立武周神都时,又将长安的牡丹带到洛阳来,洛阳的牡丹相传从此得以发展。

(二)唐玄宗李隆基与牡丹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风流皇帝,有一天,他和杨贵妃来到沉香亭旁的牡丹园,看到满园牡丹姹紫嫣红,如锦似绣,十分高兴。梨园名家李龟年带弟子前来助兴,正当他手握檀板,准备开唱时,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说罢,就命李龟年捧着御用花笺,去找翰林学士李白,要他立即进宫作新词。当时李白宿酒未醒,来到园中,见牡丹国色天香,照映着明媚动人的杨贵妃,顿时文思泉涌,挥墨写下三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德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诗中将杨贵妃比作牡丹花,并深受君王宠爱。唐玄宗大悦,命李龟年配曲以歌。杨贵妃随即载歌载舞,玄宗吹弹伴奏,尽兴而归。

(三)白居易与牡丹    

白居易深爱牡丹,并写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名句。公元823年,身在杭州的白居易怀念牡丹,但深知这种国色天香之花,并不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然而他依然派下人到处打探。终于得知开元寺僧人惠城从长安带回了几支牡丹便急忙前往。此时,他的朋友徐凝已经赶到,两人格外高兴。徐凝即作诗一首:“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包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两人一同回忆长安赏牡丹之盛况,正在兴头上,张祜来了。张祜是位很有个性的诗人,见白居易在,就跟徐凝斗起文章来,结果白居易判徐凝为上。白居易自然想不到,牡丹花旁的这一判留下了后遗症,后来代代文人都有替张祜鸣不平的。但张祜本人似乎并未不高兴。他后来作诗《杭州开元寺牡丹》,羡慕地说,风流太守不必挤在长安的人群里看牡丹花,在杭州安静的寺院里也可以欣赏牡丹。

(四)慈禧画牡丹

清朝末年,垂帘听政的慈禧皇太后对牡丹青睐有加,在故宫御花园、颐和园、圆明园都种有大量的名贵牡丹,以供她随时欣赏。此外她还喜欢画牡丹花,她画的牡丹花雍容典雅,具有一定的水平,流传下来的有好几幅。慈禧在她主政期间,还将牡丹定位国花,并在颐和园仁寿殿建“国花台”,亦称为“牡丹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