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创作手法
来源:本站  时间:2018/06/15 14:49  

一、景

景的含义

什么是景?《说文解字》中说景:“光也。从日,京声”。古人认为风和日丽就叫景,一切景物都只有在日光下才能在视觉上成景。《辞海》中说景:“风光、景色”;《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词典》中说景:“风景、景致”。它们把对景的一般解释引向了审美范畴,认为景是美的,是可以供人们观赏的。园林中的景,是指在园林绿地中,自然的或经人工创造的、以能引起人的美感为特征的那样一种供作游憩欣赏的空间环境。

景的主题

园林景物主题能集中具体地反映设计内容的思想性和功能上的特性。高度的思想和服务于广大游客的功能特性,是主题深刻动人的主要原因。以西湖为例,由平静的湖水,绵延的长堤,湖周柔和起伏的丘陵衬托所组成的景观,表达出西湖风景特点;湖水丰满清澈,堤岸山丘绿荫覆盖,环境怡人,迎接众多游客,满足了活动功能要求。主题和功能的结合,表现出现代重视环境绿化美化,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的动人风貌。

各类造园材料都可以作为设计的主题,以地形和植物两类较为常用。此外,历史、人物、典故等内容也经常成为园林设计的主题。

二、赏景

园林赏景是一种以游赏者为审美主体,园林景观为审美客体的审美认识活动,要想设计出理想的园林作品,首先应该懂得如何赏景。

赏景层次

赏景层次可简单概括为观、品、悟三个阶段,它们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从实境至虚境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园林赏景之“观”,是以园景为主,整个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相对被动状态;园林赏景之“品”,则以游赏者为主,整个心理活动表现出一种相对主动状态。园林赏景达到“品”的阶段,对一般游赏者来说也就基本完成了,但还不是园林赏景的最高境界。相对于前两个阶段,园林赏景的第三个阶段可称之“悟”。园林赏景中的“悟”,则是理解,是思索,是了悟,是游赏者从梦境般的园游中醒悟过来,而沉入一种回忆,一种探求,在品味、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以获得对园林意义的深层的理性把握。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中国园林就是这样小中见大,把外界大自然的景色引到游赏者面前,使人们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突破有限,通向无限,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引导游赏者达到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赏景方式

景的观赏可有动静之分,动态观赏就是游,静态观赏主要是息,游而无息使人筋疲力尽,息而不游又失去游览意义。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是动静结合。在园林绿地规划时,常在动的游览路线下,分别而有系统地布置各种景观。在某些景点,游人在停息之地,对四周景物可进行细致观赏。所以,动态观赏,其视点与景物产生相对位移,如看风景片立体电影,一景一景地不断向后移去,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动态观赏可采用步行或乘车、乘船以及索道缆车等。不同赏景方式观景效果不同,乘车的速度快,视野较窄,以至选择性较少,多注意景观的体量、轮廓和天际线,沿途重点景物应有适当视距,并注意景物的连续性、节奏性和整体性;乘船视野较开阔,视线的选择较自由,效果较乘车为好。

赏景点

人们赏景,无论动观还是静赏,总要有个立足点,游人所在位置称为赏景点或视点,赏景点一般安排在主景物的南向,景物面南背北,不仅可以争取到好的采光、光照、背风,而且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赏景视距

赏景点与景物之间的距离,称为赏景视距。赏景视距适当与否对赏景的艺术效果关系甚大。人的视力各有不同,正常人的视力,明视距离为625px,4km以外的景物不易看到,在大于500m时,对景物存在模糊的形象,距离缩短到250~270m时,能看清景物的轮廓,如要花木种类的识别则要缩短到几十米之内。在视角方面,不转动头部,视域的垂直明视角为26。~30。,水平明视角为45。,超过此范围就要转动头部,转动头部的观赏,对景物整体构图印象,就不够完整,而且容易感到疲劳。因此,产生了“合适视距”的概念。

赏景视高

根据视景点高低不同,可分平视、仰视、俯视。居高临下,景色全收,这是俯视。有些景区险峻难攀,只能在低处瞻望,有时观景后退无地只能抬头,这是仰视。在平坦草地或河湖之滨,进行观景,景物深远,多为平视。俯视、仰视、平视的观赏对游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平视、俯视、仰视的观赏,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如登高楼、峻岭,先自下而上,一步一步攀登,抬头观看是一组一组仰视景物,登上最高处,向四周平望而俯视,然后一步一步向下,眼前又是一组一组俯视景观,故各种视觉的风景安排,应统一考虑,使四面八方高低上下都有很好的风景观赏,又要着重安排最佳观景点,让人停息体验。北海静心斋北部景区地形变化较大,人在其中可借视高的改变而获得不同角度的景观效果。

实际上观赏任何一个园林,动和静的欣赏不能完全分开,常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游览杭州西湖,自湖滨公园起,经断桥、白堤至平湖秋月,一路均可作动态观赏。湖光山色随步履前进而不断发生变化,至平湖秋月,在露台中停留下来,依曲栏远眺三潭印月、玉皇山、吴山和杭州城,四面八方均有景色,或近或远又形成静态画面的观赏。离平湖秋月继续前行,左面是湖,右面是孤山南麓诸景色,又转为动态观赏,及登孤山之顶,在西泠印社中,居高临下,再展视全湖,又成静态观赏。离孤山再在动态观赏再继续前行,至岳坟后,再停下来,又可作静态观赏。再前则为横卧湖面的苏堤,中通六桥,春时晨光初起启,宿雾乍收,夹岸柳桃,柔丝飘拂,落英缤纷,游人漫步堤上,两面临波,随六桥之高下,路线有起有伏,这自然又是动态观赏了。但在堤中登仙桥处,布置花港观鱼景区,游人在此可以休息,可以观鱼观牡丹,可以观三潭印月和西山诸胜,这又是静态观赏了。

景点与景区

凡有景的观赏价值的一定区域称为景点,它是园林绿地构成的基本单元一般园林绿地均是由若干个景点组成一个景区,再由若干个景区组成整个园林绿地,即“园中有园、景中有景”。

组景的基本方法是建立景区规划结构的分级概念,使各景点、景区在功能上有明确分工,构图各有特色,空间分隔多变而不失整体。

园林空间的展示序列

园林对于游人来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园林空间的风景界面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那么不同的空间类型组成有机整体,并对游人构成丰富的连续景观,这就是园林景观的动态序列。如同写文章一样,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低潮有高潮,有发展也有转折。

循环序列

为了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需要。多数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采用了多向入口,循环道路系统,多景区划分(也分主次景区)分散式游览线路的布局手法,以容纳成千上万游人的活动需求。因此现代综合性园林或风景区系采用主景区领衔,次景区辅佐,多条展示序列。各序列环状沟通,以各自入口为起景,以主景区主景物为构图中心。以综合循环游憩景观为主线以方便游人,满足园林功能需求为主要目的来组织空间序列,这已成为现代综合性园林的特点。

专类序列

以专类活动内容为主的专类园林有着它们各自特点。如植物园多以植物演化系统组织园景序列。如从低等到高等,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从单子叶植物到双子叶植物,或按哈钦松或恩格勒系统或克朗奎斯特系统等。还有不少植物园因地制宜创造自然生态群落景观形成其特色。又如动物园一般从低等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到鸟类、食草、食肉及哺乳动物,国内外珍奇动物乃至灵长类高级动物等等,形成完整的系统,这些都为空间展示提出了规定性序列要求,故称其为专类序列。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