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景观中的表达
来源:本站编辑  时间:2015/05/28 00:00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地域文化景观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相适应而产生和发展,保存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共同形成较为完整的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体系。

QQ截图20150528185311.png

1.地域文化景观特质

文化景观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本质特征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景观特质,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知识体系和物质空间体系三方面。

1.1地方性自然环境

温度、水分、地形、植物、土壤等自然因子的分异性导致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地方性自然环境的具体表现,是地方性景观形成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机制。

1.2地方性知识体系

地方性知识是根植于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文化传统和对文化现象的整体理解,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性。

1.3地方性物质空间体系

在地方性环境和知识体系的作用下,空间体系直接表达在地方性物质空间上,塑造出独具特色和独特认知体系的物质景观体系,成为认识地方性环境最直接的方式和便捷途径。通过物质景观的特征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方性文化体系。因此,地方性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具体表现和载体。

2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图式语言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地方性特征深刻反映在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等物质空间中,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格局。这种格局具有典型性和模式化特点,成为文化景观表达的图式语言。主要体现在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地方性居住模式五个方面。

QQ截图20150528185406.png

2.1建筑与聚落图式

建筑与聚落是广泛认同的地方性传统文化景观的典型。建筑与聚落是人为了在自然中长久生存而营造的安全据点,其营造充分反映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建立的独特知识体系,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和反映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直接图式。

2.2土地利用肌理

土地利用是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的直接反映,又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具体形式。从典型地区土地利用肌理对比来看,江南水乡形成了边界极为不规则、类似于细胞结构的土地利用形态;珠江三角洲平原则形成了形态极为规则的“基+塘”结构的土地利用形态;皖南徽州地区因地处低山丘陵,形成了依势而走的“坝地+梯田”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形态;而在原地区因属旱作农业,多呈现出以长方形为基本形态且规则分布的土地利用特征,具有较大的单元面积。

2.3水资源利用方式

在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中,水不仅是重要的景观要素,而且支配并引导景观的形成和演变。江南水乡,所有的建筑都沿河布局,形成线性分布,水体成为聚落的轴线和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皖南徽州的聚落大多位于水体的一侧,形成邻水格局。珠江三角洲,聚落往往形成与水体环绕的利用关系。中原大地由于旱作平原的特征,地下水和雨水的利用成为主导因素,聚落形成了均匀分布且形态规则的聚团式格局。

2.4生活居住模式

居住模式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综合反映,也是地方性景观的内在体现。沿水系分布的住宅—聚落两侧的农田—交织分布的鱼塘,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居住模式。珠江三角洲平原则形成了形态规则的基塘居住模式。皖南形成了沿谷地延伸的“坝地+梯田”居住模式。中原形成了形态规则、分布均匀的居住模式。

2.5地方性植物群落

中国人的居住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及其空间营造和使用上,而且还体现在以居住和生产空间为中心形成的独特植物群落文化中。庭院植物在突出地方性群落文化的同时,彰显主人的个性和文化偏好与精神寄托。其中银杏、垂柳、竹子、梅花、桂花、荷花、菊花、牡丹等植物揭示“高洁与富贵”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写照。而柿树、核桃、枇杷、石榴等植物构成的庭院群落则成为乡村景观的典型代表。

3.结语

地方性园林就是文化园林,是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大成。随着对园林文化的重视和深入探究,以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为切入点,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系统展现风景园林的地方性,将成为未来生态景观营造的重要方式。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